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坛 >> 考研专区 >> 浏览帖子
  
新帖 人气 热门 在线 帮助 关闭左侧栏
考研期间,如何处理“压力”和“动力”的关系? 浏览:1009  回复:0
雨霁 2017/6/16 23:22:02 1 楼

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丹·艾瑞里在其书《怪诞行为学2——非理性的积极力量》的第一章讨论了一个问题:为什么巨额奖金不带来高业绩?

艾瑞里教授通过实验发现,在进行需要创造力、集中精力、记忆力,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游戏中,奖金较低的一组的成绩与中等奖金的一组的成绩不相上下,奖金最高的一组的人表现最差。

这似乎与我们日常的逻辑不符。管理学的激励模型中,激励力=效价×期望值,也就是说,期望值不变的情况下,效价(可通俗理解为“奖金”)越高,对人产生的激励作用越大才对。可艾瑞里的实验数据刚好显示了相反的结果。

下面来看看可能的原因。

1.损失厌恶

损失厌恶是指:人们失去自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产生的痛苦——比如金钱——要大于得到同样数量的金钱所产生的愉悦感。

也就是说,人们都是厌恶失去的。进一步推理,面对巨额奖金时候,人们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导致他们过度关注奖金,分散了注意力,造成压力,到头来反而可能降低他们的业绩。

2.社会压力下的表现失常

集中营幸存者、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描述了一个有关社会压力使人窒息的例子。一个病人,有口吃的毛病,无论他怎样努力,就是改不掉这个毛病。这个倒霉蛋唯一一次说话没有出现口吃是他12岁的那年,他乘电车峨眉买票被售货员抓住。他想用说话口吃的毛病引起售票员的同情,他想结巴地说话。结果他这次不口吃了。还有一个病人,特别害怕出汗。一旦他预料到自己马上要出汗,拼命阻止出汗便成为强烈的社会动因,反而导致他出汗更多。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“效能降低”。

这一现象出现在很多情景中。人们为发表演说作准备,多数人在自己的办公室私下排练时讲的不错,但一站到众人面前,原先的计划往往行不通。我们想打动别人,这个超强的激励因素却使我们的舌头不听使唤。

再比如说,一场十分重要的篮球比赛,最后时刻,一方落后2分,但获得了两次罚球。一旦罚不进,将输掉比赛。这时候担任罚球的球员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的。所以,我们常常看到,一个平时罚球很准的球员,在这种时刻经常会罚丢球。

面对引发自我表现的过度激励时,如高薪、社会压力等,人们的表现似乎都比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表现的差。

3.分散注意力

艾瑞里提出一个问题:如果我出一大笔钱,比如10万美元,请你用72小时为我的研究项目出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点子,结果会怎样?

你可能会停下一切工作去查阅Facebook网站,你可能会多喝咖啡提神,熬到深夜甚至通宵在办公室奋战。但是,你或许工作了更长时间,但你捕捉到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了吗?你的创造力提高了吗?

事实上,高额奖励对于需要创造性的工作来说,可能会适得其反。一个剑客,在对决时,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,不去考虑战斗结束后自己是否还能活着,才能将环境压力将为零,才能百分百地集中精力,随机应变。

结论:艾瑞里的研究结果显示,激励程度与人的表现呈倒U型关系,也就是说,在到达某一点之前,激励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学习和表现,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之后,激励的压力会变得非常高,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,使他们不能专注于手里的工作。

那么,考研过程中如何应对压力,保持动力呢?建议有两条。

1.来自于目标的压力要适当减缓,做好当前应该做的事情

很明显,如果一个人每天心理念叨着,“我一定要考上”,“我一定要去xx大学”,过分关注会使得一个人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课程复习上来,适得其反。应当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课程复习上去,每天背多少单词、做多少阅读、看多少专业课。

毛主席说的,“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”,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2.适当保持对目标的憧憬,让动力细水长流

要将激励程度保持在倒U型的临界点附近。如何确定临界点呢?私以为就是保持“能够对目标保持憧憬、增加动力,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到自己每天在课程复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”的状态。
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
2006-2015 www.znuel.com.cn Processed in 0.33 second(s)